首页 >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银波千顷照神州(下)

银波千顷照神州(下)

   来源:制作集    阅读: 2.3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银波千顷照神州(下)

三、对团圆的盼望和为他人祈福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中秋月如圆盘,象徵团团圆圆。人们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此时无声地连接起人们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如谢庄写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孟郊写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在诗人的眼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君从故乡来」,明月犹如从故乡而来,给人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

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人们望月怀远,月是相同的,无处不明,但诗人思乡心切,硬是认为故乡之月最「明」。杜甫在《绝句六首》中还写道:「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诗人感慨飞鸟知循故道飞回故居,归宿在即,鸟尚如此,更何况人?进一步渲染了思乡心切。

李白写的月下感怀〈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描写故乡之水不辞万里送行舟,展现诗人思乡之深的内心世界,可谓神来之笔。

白居易写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而思亲怀友的心情。

李益在边塞诗〈从军北征〉中写道:「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裏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明月、乐声入手,描绘出征人在月下思乡的动人情景。

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摄取一个回首看的动作,三十万人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是一言难尽,又想像得出。

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气度,具有一种高远深融的气象。在海天辽阔的境界中,那一轮明月究竟意味着甚么呢?有着怎样广袤深邃的意境?

一个「共此时」凝聚了万代千秋天下亿万人民的多少美好愿望和祝福!皓月当空,一泻千里,人们渴望团圆,彼此牵念,关爱着他人,亦被他人所关爱;祈福他人平安,亦被他人所祈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深挚的祝福,道出了普天下人们共同的心声。

四、感悟宇宙人生的哲理

仰望苍穹,一轮明月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浩叹和感慨。明月跨越时空,阅尽人间变幻,是历史的见证和永恆无限的象徵。一切的沧海桑田都成为过往云烟,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如张若虚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唐代岑参在〈敷水歌送窦渐入京〉中写道「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描写出虽时光如流,四季更替,但明月恆久相照,诗人心中的月色通过水中的月色反衬天上的月色,勉励友人任何时候要保持纯真的本性。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慨。诗人感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明月长在,人生如寄」,世事沧桑,油然升起对宇宙和永恆的探求和嚮往。

白居易在〈对酒〉中也写道「天地迢迢自久长, 白兔赤乌相趁走」,描写出日月穿梭,光阴易逝,要及时探寻真理大道,时不我待。

苏轼多次在月明之夜,邀约友人泛舟赤壁怀古,「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 之无穷」,描写出月亮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水光一片,与天相连;而「茫然」二字却不禁使人百感交集。

诗人这裏借大江、明月表现了望宇宙之无穷,叹 人生之短暂,唤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价值的感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诗人藉此写天地万象,月光下,水天一色,物我一体。

这裏的「江月」也不仅仅是江水、明月,更多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存在的永恆性。诗人感受到这一切为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感悟造物之神妙,美不胜收。

五、「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国古代有祭 月、拜月、赏月的传统习俗,它源于古人敬天敬神及对天地自然、日月星辰的崇拜。中秋节由祭祀月神而来。因此时秋高气爽,月像圆满,既圆且亮,人们举行「秋分夕月(祭拜月神)」活动,表现对神的敬奉和对上天的感恩。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人们举行祭月仪式。到了唐朝,这 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此后这个节日更为盛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月的美丽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仙人乘鸾」等。

文人们更是留下了许多中秋佳句,如唐代欧阳詹说「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韩愈也说「一年明月今霄多」。刘禹锡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写道:「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描写出上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暑气已退,九霄清净,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唐代徐凝写道「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李白写道「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确实,每逢中秋之夜,明月光照天涯,银辉遍地。宋代高观国在〈齐天乐〉中写道:「素景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描写出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 地万物反衬中秋之月,世界一片澄明透彻。

辛弃疾在〈听月诗〉中写道:「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描写出依楼听月的清新雅緻。听月是指抛开尘世的喧嚣,用「心」赏月的一种平静心态:高楼耸入云端,与天界相连。依在楼头,分明能听到月宫裏的声音:如玉冰轮咿咿哑哑从天边升起,裏面传来玉杵捣药的叮咚之声,月中的广寒宫传来缥缈的仙乐……。

这首诗宛若引人走入月宫仙境,飘飘然毫无俗尘气,并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体现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嚮往。感叹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而明月、天上仙境依然是恆久的!

千百年来,明月这一意象成为人们抒怀言志的载体,体现出古老神州的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老照片
老行当
老物件
老习俗
童年记忆

每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