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间手艺 > 拓印 > 台灣當代版畫思維(转载)手工拓印教程

台灣當代版畫思維(转载)手工拓印教程

   来源:制作集    阅读: 6.7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台灣當代版畫思維

台灣當代版畫思維(转载)手工拓印教程

前言

隨著八0年代台灣政治解嚴,島內與歐美地區接觸頻繁,深受歐美民主自由的影響,政治越趨民主、社會越趨自由開放。現代化思潮與資訊引進國內,使得社會各階層在近幾十年來有了新的氣象,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各行業顯得欣欣向榮,台灣藝術更充滿了蓬勃活力和榮景。在美術創作方面,許多愛好藝術創作者汲汲於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精華,積極推陳出新,使台灣整體視覺藝術水準大為提升,無形拉高社會大眾視覺造型的鑑賞能力。相對於此,版畫藝術在許多人的努力下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七0年代後,台灣版畫藝術,得力於版畫先進苦心的經營推廣,尤其在基層美術教育的基礎紮根上已頗具成效,幾乎所有國小、國中的美術課程中,多能見到版畫課程的安排,許多美術競賽亦不難見到版畫項目,例如中華民國版畫暨素描雙年展、全國美展、地方美展與學生美展等…,都不難見到此類比賽。透過這些競賽,亦鼓勵版畫創作人才,激盪出更多優秀作品,足以證明版畫藝術由於在先輩們的積極推廣下,已能普及到學校的美術基礎教育。

版畫藝術創作氣勢的低落

版畫在台灣雖為普羅大眾所接受,然而,要將版畫與其他繪畫等同視之,卻還路途遙遠,我們的社會與美術圈潛藏著對版畫價值的認同感不足,不少藝術工作者內心的想法,似乎還是把版畫創作在藝術領域的脈絡中有意無意的邊緣化成工藝創作來看待,視版畫為其他藝術的附庸。收藏家們,更少有興趣針對版畫作特定收藏,往往將版畫視為繪畫的複製產物,方便作品普遍流通的媒介而已,視野停留在工藝技術及商品的層次,無形中貶低版畫創作的價值,這就很難期待有大量藏家能出手收藏版畫作品。多數版畫家都喜愛強調版畫複數性與商業流通的特質,期望複製作品能為普羅大眾所收藏,但如果標榜複製作品的商品價值,勢必將版畫引導到工藝、印刷的印象,一般大眾對版畫藝術所知匱乏,這時民眾將會疑惑版畫與美術印刷有何不同?其價值何在?當然會直接影響新一代美術學子投入創作之意願,不願意把版畫當成主要創作的媒介,惡性循環的結果將造成版畫人才短缺,使當前台灣版畫之藝術發展碰到瓶頸並逐漸衰退。

版畫發展至今為何造成此一窘態,無法為多數人認同版畫的藝術價值,

當前台灣版畫藝術停滯不前,細究其因略可分為六點因素。

一.台灣沒有收藏版畫的傳統:

中國古代木刻版畫是宗教典籍、書籍插圖的代步工具,原始目的即是印刷,屬於工藝的範疇,故傳統並不視版畫為藝術,以致版畫只能透過工匠之巧思,以通俗的生活趣味流通於民間,很難登上以重視思想、意境為脈絡的文人畫殿堂。以文人畫觀念為骨架、為數不小的畫家,更將重視技術的版畫視為匠氣之作,既然畫家本身並不重視,當然就更不會投身於版畫創作。因此,歷代少有知名畫家親身參與版畫製作,未能提昇版畫在民間的社會地位,使社會大眾心中更不重視版畫藝術,只將版畫視為印刷工藝的產物,中國從上到下一致輕視版畫藝術的價值,相同的氛圍下,同屬漢文化圈的台灣,亦傾向貶低版畫藝術,更遑論形成收藏版畫藝術的傳統。

二.單一作品藝術價值高於複數版畫作品的迷思:

台灣藝術環境瀰漫單一作品認同遠高於複數版畫作品的氛圍。收藏界及美術界普遍存有,單一作品優於版畫複數作品的偏見,對單一原作過分推崇而貶抑具複數特質的版畫作品,導致人們逐漸對版畫藝術價值產生嚴重的錯誤認知,造成人們缺乏收藏版畫之意願,非但阻礙版畫藝術正常發展,間接影響上層美術家參與版畫製作,使鑑賞者對收藏版畫的接受度遠不如其他素材創作。

版畫早期即是以印刷術起家,本質具備傳播的屬性,作為宣傳與商業工具。近代視覺藝術中,版畫兼具商品傳銷與藝術媒材兩種性格,可藉版畫複製做為美術活動的推廣教育,昂貴的繪畫作品,無法吸引廣大中產階層參與藝術市場,當然無法積極擴大培養藝術欣賞與收藏人口,而複數版畫作品價格較低,容易為中產階級所接受,使藝術收藏風氣更能融入生活,讓藝術欣賞增添生活樂趣並影響生活品味。如此,對藝術認知能有更深體驗,民眾如能培養收藏版畫之風氣,以擁有藝術家的作品為榮耀,其本身在看待與參與藝術的層次將有極大差異,擁護藝術的態度也將變得深刻、堅決,自然形成驅動藝術創作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版畫雖能擴大藝術的買賣市場,但也由於趨向商品化的特質,令人對版畫產生負面印象。以複數為特色的版畫而言,複數和商品化是重要的本質與手段,但在目前特殊的台灣環境中,複數性卻成為版畫創作的負擔,反造成一般畫家貶抑版畫價值之藉口,影響民眾對於版畫藝術的認同。版畫雖然擔負藝術的商業行銷,但卻不能抹煞自身具有藝術表現的動能。又上層的收藏家耽溺於單一作品的認同遠高於複數作品,寧願花高價,也不願收藏具複數性且價格低廉的版畫,缺乏上層收藏群收購版畫作品,版畫家生計困難,現實生活考量之下,無疑更是雪上加霜,造成版畫創作人才的流失,使從事創作者往往視版畫創為畏途,而放棄此種材質的藝術創作,參與版畫創作的人口少了,使得版畫無法擔負起藝術推廣教育與收藏的功能,整體的美術發展嚴重失衡,無法造成彼此雙贏、互惠的局面殊為可惜。

三.版畫創作的技術繁瑣:

版畫製作從草稿繪製、製版,經由印刷到最後作品完成,需要較長時間與繁瑣的工作程序,以及事前相當完整的分色、分版計畫,其程序是較一般繪畫性創作來的繁瑣。二十世紀生活形態趨於複雜煩悶,快速生活步調及令人不安的環境,都使人難以平靜思考與應對,情緒之抒發大都以語言、行為直接發洩,而傳統版畫製作形式與方法和現代生活步調顯然不同,在表現上隸屬間接性藝術,是需將時間延後的表現方式,從構思到完成需要相當繁瑣的技術程序。版畫在製作時經由草稿繪製,透過色彩分析、詳細分版計畫至版材刻製完成,最後經印刷程序完成作品,到此時才能見到作品的全貌,故在表現上不如其他藝術創作來的直接與暢快,表現個人情緒上不能得到及時的抒解與快慰,使人認為版畫無法痛快直接的呈現個人內在情緒,在面臨創作形式的選擇時,常放棄以版畫為創作模式甚至排斥版畫,使願意從事版畫工作者銳減。

版畫的製作比起其他繪畫作品,需要更費時、繁瑣的步驟,所得的報酬與評價遠卻反不如其他藝術工作者,版畫家又常為其他美術家將做品轉成版畫的印製,似乎在台灣也易造成誤解,以為版畫只是美術代工而已,當然在選擇創作形式時許多人會放棄以版畫為表現方式。

四.版畫創作需要特定的機器與工具:

有心從事版畫工作者,要從事版畫藝術創作,首先會面臨到第一個問題,如何取得版畫所使用特殊工具。一般而言,除了製作凸版畫是可以手工完成以外,其他版種皆需一些特定工具與機器才有能力完成,而這些工具與機器價錢昂貴,非一開始從事版畫創作者所能擔負,成本負擔遠高於其他創作,以製作凹版畫而言,需要各式滾筒多支以應付套色需求,而一些日製的大型滾筒動輒需要上萬元的費用,凹版製作亦需壓印機作為輔具,全開壓印機國產與日製的價格大約需要六萬到三十萬元上下,且包含製版版材及印刷紙張都需較多數量(套色需多塊版材)的準備且單價昂貴(因製作版畫人口少,需進口材料故價錢拉高),故要布置一間像樣的版畫工作室所需要價不斐,這對剛開始想版畫創作者是筆沈重的負擔。版畫也因印製機器及版材有尺寸限制,故無法印製超大的作品,間接也影響版畫創作之自由度,然有些作品需要較大的尺寸才能展現氣勢與能量,這是版畫先天的限制,阻礙了青年學生學習版畫之意願,常造成有心從事版畫藝術創作的退卻,因而改選其他表現媒材,這實在是相當可惜。

五.版畫工作室數量太少:

社會環境上主客觀因素,台灣具備一定規模且能提供技術支援的版畫工作室數量太少,除了一些國立大學版畫工作室,其設備齊全,足以提供學生版畫技術與工具。而對外開放的私人工作室僅有AP、火盒子,互動版畫工作室等…,雖能提供相關技術與創作空間,然而,這些有限空間並不能完全吸納美術系的畢業生與對於版畫創作有興趣者,及他類畫家印製作品的機會,這也是阻撓版畫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上台灣私人版畫工作室,因現實條件不足,空間大都過於狹小,僅能作版畫推廣教育,似乎無法騰出適當空間供其它藝術家長期創作,培養穩定的版畫愛好與擁護者,致使版畫製作無法擴充到上層的美術人口,如能讓這些優秀畫家也能投身版畫創作,因這些人參與版畫製作能改變世俗對版畫的低調評價並產生認同,在社會上發揮潛移默化作用,改變人們對版畫的刻板印象。

六.版畫工作者創作高度的不足:

對許多版畫工作者而言,雖在技術花費相當大的時間與心力鑽研,卻對版畫創作思考普遍不足,或對版畫語言與繪畫本質的瞭解、詮釋不夠,導致創作方向有所偏差,產生了許多不具創造力的版畫作品,失去版畫在繪畫創作的優勢,進而淪落於繪畫藝術的次殖民地。

這些偏差有那些現象,早期版畫本具印刷宣傳的功能,致使版畫有段很長的時間是以模仿其他繪畫的樣式、肌里為手段,或做文學插圖工具,版畫之任務是在模仿成名畫家的作品,版畫技術的發展多圍繞在此一目的,鮮有獨立以版畫為創作媒材,以強調版畫特質做為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

現代版畫家與早期版畫家之任務不同,應要擺脫純為模仿他類繪畫的習氣,然而,不幸的是許多版畫家至今仍難擺脫此無形禁錮,常用高超技術模仿其他繪畫材質特性博取世人讚嘆,以追求技術達到亂真的程度為榮耀,嚴重喪失版畫媒材的主體性,使版畫中其他媒材不可取代的特質遭到壓抑、無法發揮特性,抹煞版畫藝術的獨特性,同時也禁錮版畫家的思想和冒險性。當然,作品呈現的張力也不如其他媒材來的震撼,既然只是複製模仿他類媒材,當然就會淪為其他繪畫藝術的附庸,無法引起其他藝術工作者的重視,得到對創作應有之尊重。

目前,許多版畫作品對於當代性實驗不足,版畫家失去對當代環境變化的敏感度,其個人風格形式未融入新時代所鎔鑄的文化氛圍,當代城市化氣壓所夾帶的影響,未在個人體驗及畫面上發揮啟迪作用,一味只在舊有的形式思維中打轉,或只安於插畫風格的趣味和形式,或沈溺在沈悶的擬似超現實主義風格中無法自拔,逐漸失去藝術生命力。失去活力的版畫作品,當然引不起對藝術高度敏感的美術學者與評論家之興趣,加上前瞻不足無法拓展特色影響力,導致版畫逐然流放於藝術的邊地。

所以,真正造成我國版畫藝術發展的瓶頸,其主要原因並不在於版畫技術的匱乏,而是版畫家創作思惟的不足所致,未站在創作的高點來凝視創作,許多版畫工作者似乎未能真正涉足版畫藝術束之高閣的創作殿堂。

台灣版畫的重新出發

上述觀點是筆者這幾年來,以版畫創作者之角度做近距離觀察、對版畫發展面臨困境所提出的看法。因現實的主客觀因素限制,使版畫推展遇到瓶頸,在台灣一直無法提升版畫藝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始終認為版畫僅是繪畫的亞流,現實環境無法在短時間改變。現今,唯有重新思索版畫藝術新的思維與方向,才可能改變人們對版畫的看法,更明白的說,如果無法提升版畫在美術界的地位與評價,將會無法改變大眾對版畫的偏見,如果連美術人都輕視版畫,只視其為繪畫的附屬品,遑論其他人會對版畫有高的評價,所以重新調整版畫創作認知確有其迫切性,不能只拘泥於傳統版畫思惟,需同時接受新思潮以活化版畫之生命動能。

版畫家應冷靜下來自我反省批判,才能見到自身問題及面臨困境,進而調整自己的創作思維。要解決目前的困境,我認為應先從第六點著手--思考如何提升版畫藝術高度為首要任務,應從提昇版畫家的創作高度開始做起,其他五點問題因目前版畫家無法有效的改變現況,但對版畫藝術水準提升上卻有很大進步空間,只要整體版畫水準超過主觀認知,當版畫藝術成為主流創作的典範,將能有效改變人們對於版畫的偏見並給予正確評價,不再認為版畫只是繪畫作品的附庸。例如,日本版畫家棟方志功的木刻版畫,將東方木刻版畫的特色發揮到極處,引起美術界對木刻版畫刮目相看並產生濃厚興趣,亦使人們對版畫產生較高的評價。

六0年代版畫也曾引領台灣美術風潮,屢獲國際大獎的肯定,成為美術家的學習對象,這也證明版畫具有的無限潛能。試著重新論述台灣版畫的創作思維,期望從錯綜複雜的當代藝術現象釐清、歸納出藝術發展的脈絡,從而創造適應新情勢的創作意涵和反映時代特徵的版畫作品,使當代版畫在繪畫體系中得到該有的評價。

什麼是版畫

如何提升版畫藝術的創作高度,我個人認為版畫定義的重新論述是非常重要的。唯有重新認識版畫的本質是什麼,瞭解版畫發展的來龍去脈,認清面臨的困境並瞭解版畫藝術的價值,才能走出版畫新的道路與視野。

版畫的界定,可從內容與形式二方面來探討:

一.內容:

即以版畫原始的本質,回歸最原始的狀態來看版畫,可以分為思想與技術兩點來談版畫的界定。

1.以思想而言:

版畫的前身即是印刷,是文化、政治宣傳的工具。透過文字、圖像的大量複印,提供宗教、政治、文化、書籍等的流通傳布,一方面是政府做為政治統治、推行政策控制的宣傳,一面則透過版畫大量複製,達成商品與文化的流通行銷。以內容而言,印刷的內容本質可延伸為資訊的複製傳遞,能做一種思想的傳導系統,思想透過圖像文字大量複製流通,成為資訊的傳播文化,故其本質有一部份可說是與傳播媒體、行銷有強大的關連。印刷發達與否關係著文化傳承之興衰,且能全面影響該地思想之啟蒙與質變,改變人們集體意識與行為活動,印刷技術越精良發達,其文化水平越高、國力就越強盛。所以不能只是單純將印刷視為技術工具而已,應涵蓋其隱藏在背後所產生思想的傳遞效應,才足以完全闡述其內容本質。

2.以技術來看版畫:

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當時科技發展水平似乎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印刷的發明是當時非常先進、重要的產物,印刷術促使文化思想、教育全面的普及傳承,使後人能在前人思想基礎上再往前跨。技術進步增強印刷品質與速度,由早期人工印刷發展至四分色平版印刷,印刷普及也直接影響知識傳遞的蓬勃發展,間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興衰,印刷術發展與當時的科技進步關係密切,嚴格說來是一門與科學、技術關連重大的學問。而印刷是版畫的前身與孿生兄弟,新材料的研究與工具技術開發,是作為印刷一支的版畫所隱藏的內在本質之一,所以就技術面來看版畫,版畫技術的研發改良,使用先進工具與技術就變成理所當然,而技術的運用其背後又隱含著科學涵養的豐沛與否。早期而言,版畫家對新工具的常識及材質的敏感度本來就格外敏銳,容易嗅出思想流行的遞嬗。

二、形式:

一般對版畫的定義為具有間接與複數的質性,版畫的形成應具備以上二種重要條件。

1.間接性:
版畫需要透過型版為媒介物製作,並不直接在紙張底材上直接描繪,是為間接性的創作型態。而版材的運用及發展更是時時創新,刻版技術也從早期的以刀器直接在版材上做處理之直刻法,到使用化學藥劑腐蝕版面之蝕刻,至晚近以影像曝光所做的照相製版,直到今日電腦媒材運用使得版畫技術更趨方便自由。型版運用由實體存在進步到以電腦虛擬存在,從實存的木板、銅板、石材等擴充至以存在記憶體中虛擬的型版。其實電腦輸出的版畫作品其本質似乎更接近版畫的原始意義,極具傳播性與科技性的特質,今日印刷製版方式改變,將影響版畫創作模式。

2.複數性:
版畫的另一個特徵,即是具有複製與複數的特質,從同一型版上經由壓印的方式,印刷在紙張等平面媒材上,同時能印製大量複製相同的作品,在一般的視覺感受上是同一件作品即是版畫作品。複數性特質是版畫與其他繪畫性作品最大不同,且能同時兼具商業與藝術的特性,這在其他美術品中是不容易見到。今日版畫型態已從傳統手工技巧發展成快速且大量的機械平版印刷,甚至進展成以電腦輸出列印的作品,其型態一直不斷的演進,其複數性一直深入大眾的生活,從而影響改變人們的生活形態。印刷術的進步帶動了文化、流行產業的蓬勃發展,大量書籍、雜誌、海報、報紙、廣告等…充斥在我們的環境,大量資訊如沙塵暴般的覆蓋著我們的生活,而複數、格式化意涵瀰漫在行為和資訊空間,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模式,這都能視為受印刷技術不斷發展而產生的影響,而版畫屬於由印刷術演化而成,其複數且大眾思維的內在本質應被保留並顯現在版畫藝術中。

版畫與藝術之關係

我們重新瞭解版畫定義後,更明白版畫前身即為印刷術,早期版畫可視為純粹的流行消費商品,在傳統的脈絡中其實藝術性不大。但我們應深刻探討版畫從何開始具有藝術的特質?是什麼因素使版畫產生藝術的價值?這些問題都非常值得我們深思。東、西方在舊有傳統上,本來就不曾將版畫視為藝術品,而以工藝和印刷的角度視之。傳統上,西方的版畫是因為有知名藝術家參與,願意投入心血去開發研究新技法與材料,並從藝術的視角切入版畫創作中,產生不同以往的形式,使人視覺上產生新的感動,留下不少驚人且豐富的作品,逐漸提昇版畫的藝術價值。人們開始對版畫有了較高的評價,願意從藝術的角度來評斷版畫作品。中國自古以來,即缺乏重要畫家投入版畫製作,版畫匠師因長期停留在民間裝飾、通俗的趣味中,無心提高版畫的內在涵養,視版畫為工藝或商品流通,當然引不起重視思想之文人畫派畫家的興趣,更不會投身參與版畫的製作,在菁英畫家的鄙視與否定下,也就更難獲得世人的重視及青睞。

我個人認為版畫真正可以成為藝術的表現煤材,嚴格來說,應從十九世紀末開始才真正算是有了重大轉變。版畫作品固然能視為藝術品,但真正成為藝術創作的媒材,以版畫特質成為藝術表現的主要媒材,一直要等到高更介入並參與版畫製作後,將木刻版畫之強烈原始特質展現在世人面前,使長期以來做為繪畫附庸的版畫,終於成為獨立的藝術表現煤材。再透過德國表現主義那些年輕畫家的推波助瀾,重現木刻版畫精神與原始素材的魅力,這才引起大眾對木刻版畫的特殊韻味產生強烈的認同和參與感,其後更激起許多美術巨將繼續參與版畫製作,拓展表現技法與混合煤材搭配運用,使版畫的表現力比以往更加寬廣豐富,大大提昇版畫的藝術價值,使版畫成為現代美術史上重要的一環,隨即擺脫版畫即是工藝的粗淺印象。

這裡出現一種現象,是能讓身為版畫工作者有所警惕與醒思。我們綜觀版畫藝術發展的歷史,版畫製作其實有很長的時間,是維持在工藝技術製作的觀點上,而將版畫提昇為藝術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因素是來自於重量級藝術家介入,才為版畫界帶進了新的活力與思維視野,提供新的視覺形式與內涵動力,使作品充斥視覺爆發力及感染力,版畫思潮獲得催化,改變版畫家與觀眾的想法及欣賞品味。為何會如此呢?為什麼沈浸在版畫領域的版畫家,反倒無法從既有形式中理出一條新的方向,這之間究竟是何道理?非常值得身為版畫工作者深自省思,應細細思考此問題之癥結所在。

為什麼版畫家易因傳統技藝之訓練和商業思維影響,限制創作的自由度。許多從事版畫工作者對於創作,常會自我陶醉在技術是否完美的侷限,僅思考創作是否符合版畫的定義,或只一味的以版畫技巧模仿其他美術作品的效果為樂,常在不自覺中失去創作的主體性,喪失版畫動人特質而不自知。但他類畫家面對版畫時,跟本不會考慮版畫之定義或以複製其他媒材為樂,只在乎是否能達成自己創作所要表達的效果,思考重點在於如何將創作內容與表達形式完美結合,單純從創作角度思考版畫的運用。也因如此,才能從中傳達內在的藝術思想,開創新的視覺美感形式。這是版畫家與畫家,在面對版畫時最根本的不同點,產生的效應也有極大的差異,因為一個著眼在版畫的框架中思維,一個是以藝術創作的需要來思考,結果當然是大相逕庭。

故有心突破的版畫工作者,應更敏銳覺察版畫材質之特異性,利用我們熟知版畫技巧和版材特質的優勢來創作,不要因為太熟悉技巧的製作,反而忽略版畫本身的長處,將這些特質變成我們的負擔,甚至成為扼殺創作力的要素。版畫家應站在藝術的高度來看版畫,以拓展版畫無限可能性並自我期許,要問自己版畫可以是什麼?而不是版畫應該是什麼?這樣才能為版畫作重新定義。

版畫類型

版畫慢慢的從印刷工藝演化成版畫藝術,這當中其實發展出不同的版畫類型。筆者將版畫常見的形式分類,以利理解每種版畫類型之承載目的,清楚明白自己究竟屬於那一類型的版畫創作,檢證創作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明白自己努力是否足夠?方向正確與否?

今將版畫創作型態區分為以下四種:

1.印刷版畫:

「印刷版畫」即完全以商業活動為目的,一般常見的印刷品如海報、書籍、報刊、宣傳品等,純粹是以商業活動為主要依據。做商品銷售、推廣文化教育及宣揚政策的文宣印刷皆屬於此類。這裡縮小範圍,只談論藝術複製之成品,是以印刷機器做四分色平版印刷,純粹是做商業活動的印刷品,並無藝術價值。純商品的消費行為僅供推廣流通之用。此一類型,一般而言以不具藝術涵養的印刷工人即可為之,以印刷技術為本位並不需要創作性思考。

2.版畫印刷:

「版畫印刷」即畫家將自己得意的繪畫作品,委託版畫師以手工製作的方式,模仿自己繪畫而成的版畫作品,純粹模仿複製畫家既有作品,以手工製作與限量印刷的手段,提升此類版畫的價值與增加流通性。總的說來,此類作品絕大部分是依畫家作品原作進行複製。手工版畫比起四分色印刷的版畫,無論在質感與表現上都有極大差異,因而較具藝術價值。但此一類型仍脫離不了複製繪畫的範疇,以利畫家自我推廣、擴張知名度的藝術形式。市面上常見知名畫家與版畫師合作的版畫作品,的確有一定的市場價值,深受民眾喜愛與樂於收藏。這類型的版畫工作者是以技術為導向,長期投入版畫傳統技藝的深度磨練,要求即是對大量維妙維肖的複製品絕對品質的控管與穩定性,極度要求技術精良純熟。傳統版畫師的養成大都以師徒制來傳承技藝,常具有傳統美學涵養及優良技術,在版畫複製上能提供技術與解決畫家提出的問題。此類版畫師在作品層次上,技術成分遠高於藝術要求。

3.版畫型創作:

所謂「版畫型創作」是直接以版畫為創作表現,在版材上做繪畫形式及肌里運用來表達創作理念,以版畫本位思考為創作依據,不再以模仿、複製其他繪畫為目的,此類型版畫普遍較有創作內涵、接近創作本質。而這類版畫家因長期沈浸在提昇版畫技術的培養,很容易陷在版畫技術為本位的思考中,考慮版畫的因素比創作還多,恐陷於過渡尊崇傳統的教條而忽略靈活變通,拘泥在既有形式與傳統價值中,少有大膽創新與具開創性的冒險;迷戀在技術的迷障裏,多成為技術的遊戲之作,甚至沉浸在個人偏狹的視域與裝飾美感之中,作品失去創作自由度,導致缺乏大氣魄的文化向度、影響創作本質的思考。此類作品在創作表現上,常讓人感覺有搔不到癢處之憾,少在形式、思想上提出新意,作品形式缺乏與當代思潮緊密結合的魄力!相對的,此類作品由於依循既有規範在安全範圍中創作,符合多數人的欣賞品味,作品容易為大眾所喜愛與收藏,形成較穩固的版畫市場。

4.創作型版畫:

此一類型的創作,純粹依創作所需選擇版畫表現,或局部使用版畫媒材,表現自由度高,不受技法、材質等因素限制,沒有傳統技術的包袱,以內容需要而做選擇,創作者能思考創作意涵,故其敏感度高,容易直覺版畫特殊魅力而選版畫為創作媒材,更能結合創作內容與特殊質感,使版畫特質易被突顯而形成特異風格的作品。此類作品多出於非版畫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之手,故受版畫傳統的限制較少,常不遵循既有法則,創作相當自由多變,時而以純版畫創作,時而混用其他媒材,同時呈現多種材質衝突的美感;有時又僅利用版畫概念為創作手法,故常能將版畫定義加以擴充。此類作者有時會與版畫師合作,故技術問題不是此類創作的重要考量,往往能在版畫與藝術的領域推陳出新。此類作品較具藝術創作的氣質,自然能獲美術界推崇,連帶也較易改變他人對版畫的刻板印象,逐步提昇版畫的地位,重拾人們對於版畫的尊敬。

如此將版畫區分為四種類型,其用意並非區分各類型的層次高下。一個完整的版畫創作環境,應全面涵蓋這四種類型,每一類型的版畫工作者都值得尊敬,所担負的目的也各不相同。這四類型會自然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最下層人數最廣,作品接受度也最高,越往上層,空氣越稀薄,人口逐次遞減,作品的接受度也漸減。前兩類是以複製為手段,複製畫家的作品,以利繪畫藝術對大眾的教育與推廣,對藝術作品的普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民眾透過版畫欣賞與收藏,更能親近瞭解畫家的作品,與之做直接的面對與溝通。

後兩類回歸到創作領域來看版畫特質,兩者乍看之下難以分辨,但其呈現的結果卻差異極大。我個人認為版畫如果要邁入主流的藝術創作群中,應先理解這兩種類型之間的差異,為什麼「創作型版畫」會比「版畫型創作」來的重要。

這幾年版畫的發展,許多以創作為目標之版畫家誤認「版畫型創作」為版畫藝術的全部,造成整體版畫創造力削弱。而「創作型版畫」與「版畫型創作」最大的差異,在於創作的著眼點不同所致,版畫藝術是繪畫藝術的一員,是繪畫藝術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創作只考慮版畫立場,當然無法涵蓋整個繪畫藝術而顯得左支右絀,更難滿足繪畫創作藝術的要求,導致版畫置身在其他作品中常顯匱乏不足而遭輕視。故要提升版畫的藝術層次,非從版畫工作者本身著手不可,也唯有以「創作型版畫」為目標,真正回到藝術創作的本體思考,才能將版畫創作的水準提升,改變大眾對版畫的態度。

創作型版畫”的重要性與推展

許多版畫工作者似乎無法清楚分辨「版畫型創作」與「創作型版畫」兩者之差異,或根本未意識此問題,兩者在作品上所散發的氣質與力度極度不同,造成的影響更有天壤之別,如果創作者沒有審慎的站在藝術高度上分析判斷,有時會因不易分辨而導致曲解,版畫家雖努力創作,卻常停滯在虛假的超現實與現代藝術形式化的問題中,作者偏離創作應有的態度,太著力於技術思考與傳統形式的複製中,致使版畫與創作的本意相形漸遠,無能發揮版畫魅力、產生憾人之作,致使創作力遞減,作品淪為形式化而不具藝術生命力,缺乏生命力的作品又如何去感動人心?因此,唯有回到創作本質的認知,真正以「創作型版畫」思維,才能在版畫創作上開創新局。

現今版畫最大的困境,在於版畫的繪畫性本體思維不足,無法形成以「創作型版畫」為主的創作群。今論述其肇因與影響,列出九點問題做為釐清「創作型版畫」所應具條件與面臨問題,提供各位版畫先進參考。

一、「創作型版畫」與「版畫型創作」的迷惑:

造成台灣版畫創作環境如此低迷不振,大部分原因來自許多版畫創作趨於表面、形式化,偏離繪畫語言之本體思維,停留在表現個人趣味的框架中自得其樂,與停滯在「版畫型創作」有極大關連,失去從較大視野對繪畫藝術的文本思考,當然在創作表現上就越趨薄弱。這也是為何現今「創作型版畫」在此階段要比「版畫型創作」來的重要。當下版畫工作者之任務著重在提昇版畫的藝術價值,使之再度成為藝術表達的重要媒介,故版畫做為創作媒材,本來就屬繪畫藝術表現之一環,偏離了繪畫性與藝術認知,其生命力將逐漸萎縮。所以,版畫裏對繪畫性的追求理所當然,因為藝術的要求是創作思維遠重於技術表現,要提昇版畫藝術的價值,理當是創作思考重於技術本身,如此才能將版畫提昇至藝術的高度。所以「創作型版畫」的認知對版畫工作者就格外重要。也因多數版畫家停留在「版畫型創作」上,多數版畫作品雖然在版畫界是重要的,但在美術圈卻無太大的影響力,如著眼點只擺放於版畫的視野,當然容易忽略藝術創作的內在思維表現,自然無法引起藝術共鳴。

綜觀今日,日本與歐美等國學習版畫創作的人口眾多,版畫技術發展不乏見到高水準表現。就二十世紀以降,來看版畫藝術在美術史上的發展和成就,真正具影響力、受版畫界以外美術圈所肯定的版畫作品往往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而這些具影響力的版畫作品,無論是版畫家或其他藝術家參與製作,均以「創作型版畫」的姿態受到青睞。這些受矚目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純粹版畫出身的畫家,是以創作內涵之需來運作版材特質成為創作之依據,這類版畫家以安迪沃荷、棟方志功等人為此類代表。或是其他類畫家涉入版畫創作的作品,更以創作思考為依據,慧眼見到版畫的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能將特異想法與媒材技法搭配得宜,強烈將此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使這些作品呈現出完全不同以往的視覺效果與觀念,攫取版畫本質的特性驚人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如孟克、高更、畢卡索等人,皆能將版畫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引起世人注意版畫的獨特性。然而,這些成功例子僅佔少數,絕大部分的版畫作品只能在版畫圈中流傳與孤芳自賞,似乎很難走出版畫界,與他類藝術創作獲得同等地位,致使版畫藝術越趨邊緣弱勢,難以進入所謂主流藝術中發揮真正影響力。

台灣五○年代末期到七○年代初,版畫曾引領畫壇成為美術圈之標的,當時也是以「創作型版畫」為創作思維,才使版畫能百家爭鳴並綻放優異成果。臺灣畫壇受到國際美術潮流的影響,刮起現代藝術之旋風,風靡了不少年輕藝術家接受西方現代美術思潮以及綜合媒材創作的影響,主張藝術表現需更自由開放,重視個人獨特性與思想自由,不再拘泥題材、媒材等限制,大膽嘗試各種流派的可能性,自然也影響版畫創作思潮。許多畫家開始投身版畫工作,運用各類版種、併用技法和照相術,嘗試結合、實驗新的素材,由於版畫觀念的擴張,拓展了版畫表現的自由度與無限可能,在那追求民主、自由的年代,很能吸引美術青年投入版畫的製作。這時,版畫回過頭來影響繪畫創作起了示範作用,這些參與版畫工作的畫家多數成為複合創作型藝術家,有製作油畫、水墨、雕塑、攝影及混合媒材表現者,開創了台灣版畫輝煌的一頁。台灣版畫發展,曾經歷幾次版畫創作高峰,於國際版畫中屢獲優異獎項,使臺灣版畫在國際藝壇上逐漸受到矚目,奠定了台灣版畫國際的地位,將台灣現代版畫藝術帶入一個空前蓬勃發展的階段。

二、複數的迷失:

一般我們談論版畫常津津樂道於版畫的複數性,因能將單件作品複製成多數,透過數量的優勢使作品更具流通性與收藏性,但不知覺中因商業的複數性過份被強調,而形成了一道複數的迷咒,緊緊箍住版畫家的思想。為什麼複數性反倒變成版畫之迷障,只因將複數性著眼於形而下的層次做技術和商業性思索,與宣傳、流通概念結合的過於緊密有關,過份偏頗強調宣傳流通性的複數性格,是把版畫往工藝品的層次靠攏,容易傷害版畫之於藝術創作的獨立與價值,造成以創作為目的之版畫工作者的錯誤價值取向偏離創作脈絡引起版畫的藝術純粹度銳減。創作者並非將複數性著眼於創作思考之需要,只為商品流通顧慮,希望能透過數量的優勢在銷售上薄利多銷,增加自己知名度與金錢收入。版畫家思想受此觀點的制約,全然失去版畫複數的獨特性,當我們在展場欣賞版畫時,觀眾不能欣賞到複數性成為創作思維的必然,當一件以複數為主的作品失去複數特質,當然會削弱版畫的完整性及特有的魅力,故複數性反將版畫藝術推向美術商品的工藝性格中,人們自然不會給予高的評價。

如此,我們應回頭思考如何面對複數性問題,台灣沒有收藏版畫的熱情,造成版畫的收藏市場萎靡不振,更因單一作品的迷思,使藏家多不願收藏複數作品,使同件版畫作品的成交量多在個位數中,既然市場的收藏量不大,那印製數量過多既不符合成本,很容易造成創作者收藏上的困擾與負擔。對於「創作型版畫」之版畫家,應思維商業的複數價值,在此階段是否該調整策略,將複數性納入創作來思考以延伸其他可能的方向。

1. 複數性思維:

複數性思維應回歸創作脈絡,與創作做緊密結合,考慮複數性在創作與呈現上的必然效果,不再只做商業考量。將版畫的複數性及流通性提昇為形而上的理論論述及表現形式,擴張成創作內容不可分割的部分,把作品之複數與流通性轉化成展出的必然效果使此特點不再獨立於創作之外。

例如,將單件作品印製成十、百張作品同時展出,以數量上的優勢造成視覺張力,呈現數大便是美的視覺經驗,又能點出當代生活的重複性格與制式化之單調節奏,將複數性與表現內容做緊密結合,使複數能更有力的傳達內容,完成一件以複數為特質的作品。或將同件作品之局部做不同處理,成為一系列的連作,呈現單一樣式做漸層或跳躍式的差異變化,也能將複數特質運用在表現上,如此擴展複數性的自由度,更能在觀眾前展現複數思維。複數性納入創作,所呈現的手法、概念仍有許多可能,實有待創作者去開發及實驗,但卻少有版畫家如此思考,只以商業的複數性為版畫創作時唯一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版畫界以複數性為創作概念之例子,是安迪沃荷所創造出一系列絹印的重複性作品,將商業的特質和複數性與藝術相結合,透過影像的重複表現出新聞及商業流行的消費行為。大量廣告圖像充斥在生活的空間中,將電視廣告影像的重複意象呈現時代的荒謬,絹印明快色彩和現代性格表現流行圖像的青春活力,傳達與複數性緊密融合,展現版畫的驚奇效果。以複數特性論述印刷與藝術的關係,提升版畫的藝術性與藝術論述的領域。

2. 單刷作品的可能性:

就我的觀察,許多版畫家不太能接受單刷作品,總認為單刷版畫不合乎版畫之正統。當版畫複數的必然性被質疑時,以反向思考單刷版畫論述之可能,又未嘗不是一個可行的方向。而多數版畫作品其複數性多與創作思惟無關,而單刷作品因不考慮複製的問題,只經由間接的媒介來呈現,似乎能更純粹的在版畫裏展現繪畫的自由度,無論在技巧、材質和作品尺寸上的限制將更少,其表現形式將趨自由,其揮灑空間將更寬廣,創作者其實驗及冒險精神將被激發,許多媒材與材質都能納入版畫的表現手法,增加版畫肌里與材質的多樣性和特異性,更能活化版畫的生命,開啟版畫藝術不可預知的豐富未來。

3.複數精神的拓展

複數性既然是版畫重要的定義之一,理應對複數性有別於以往的論述。後現代主義瀰漫整個時代氛圍,影像複製的論述又是如火如荼,象徵版畫重要定義的複數性反而在版畫圈中停滯不前,錯失對複數性再論述的最好時機。版畫家應對版畫的複數定義再作思維擴張,可從理論與創作同時進行,在創作上如何利用先進的科技如電腦等,為版畫的定義再擴充可能性。除了將複數性直接運用在作品上,似乎也可將複數的行為和過程納入創作,從多種角度對複數做其他可能的演繹,將複數的精神予以申論,版畫家不應自縛手腳或自我設限,造成創作活力的停滯不前。

三、版畫材質思考的偏執:

巴謝拉爾對版畫的描述:「以原始動勢所做的版畫,充滿自信、完整度與確切的動勢,因此,筆觸孕造出量感,激起各種姿態,在本質的創造中,賦與每一造形以力量、曲折與充沛動能。」這也可以說是視覺能量透過材質所顯現的動能,將版畫特質做了非常生動的詮釋。

材質做為版畫獨特魅力之根源,也是創作生命的底蘊,如何能適切運用材質以顯現底材之生命動能,這是版畫家所應關心的重要課題。版畫材質的運用可分為版材、技法與印刷底材三個部分。

1.版材的偏執-
版畫為間接藝術,並非直接在材質上描繪,需透過媒介轉印而成的藝術,媒介物可使用木材、石塊、金屬、塑膠等材質。就我的觀察,版畫家對材質的研究是不遺餘力的,但是方向確有偏頗之慮,版畫家會花相當的時間、心力去找尋並試驗不同材質,希望找尋便宜、方便,且具穩定與特殊性的素材,取代舊有昂貴的材質,原本這也無可厚非,但若僅以技術層面去尋試材質,忽略以創作理念為依據去尋覓適當的素材,材質的創造性動能將會隱而不顯。更會執著於特殊材質的印製效果,迷戀材質印出的優美質感,卻失去材質與創作內容必須契合之縝密思惟。迷惑於裝飾美感的優雅、停滯於工藝的通俗趣味。創作上選擇適當材質比選擇精良材質來得重要,雖然在媒材的試驗上需花相當長的時間,即使試驗出好的材質用於作品,也僅符合技術運用或與創作無關的議題,將逐漸影響版畫家對材質的敏感度,當然會減損作品呈現的視覺力度,對於無法將版材的特殊性發揮至極實為可惜。

2.技法的偏執

版畫因材質的不同發展出許多表現技法,作者依自己創作的構思和內在心象為依據,選擇適當媒材與技法,透過特殊技術與操作過程以呈現不同的作品,這是創作者的精神思維與物質碰觸後,激發自己的獨特形式展現出來的心血結晶。版材有木板、金屬、銅、石、絹、紙等各有不同的質地,技法有雕刻、腐蝕、轉印、摩擦等各有其性,每種材質傳達的個性、情感特徵皆不相同。因此,作者在創作前必須對媒材、技法有一定的敏感度與內容相合度,才能精準的選擇出適當的材質與形式。

版畫家常陷入一種迷思,為了複製他類的繪畫媒材,而將版材的特質過渡操作而損耗創作。以木刻版畫為例,一般而言會選擇木刻版畫為創作媒材,應是見到木板材質美感與刻刀所造成的刀痕趣味,古拙單純的線條,黑白分明的強烈調子,以及趣味天成的木材肌里,這些特質本身就令人著迷。以刀直接刻劃於木板,能造成手繪無法形成的力度與質樸紋理,顯現簡樸、古拙、單純、堅實、渾厚等個性的形式特質,木刻版畫無法用手繪作品來替代。但許多作者卻因過渡操作,而減損、抹殺木刻本具的精神特性,線條失去木刻應有的特質,僅存粗細一致之輪廓線或毛筆般的書寫效果。在材質感受上,似乎可以其他繪畫形式來替代,材質與技法的獨特性消失不見,相對降低作品的感度與張力。以日本木刻版畫大師棟方志功為例,將木刻刀趣配合厚實的京和紙表現於作品,媒材與創作的內容結合得相當緊密,其木刻作品,將東方的哲思傳達得相當精采,使作品散發出迥異於他作的氣質,充分感受到與西方作品的明顯差異。

再以凹版腐蝕法為例,從內容與技法來看凹版畫,金屬板透過酸液腐蝕出不同的變化,造成各種色階的層次,或疊印各種顏彩造成色料間融流交疊的複雜,以腐蝕透過極重壓力所印製的凹痕與色彩變化,也是其他媒材無法展現的特質,傳達的內容訊息,並不適合只是刻意模仿素描的質感,如此抹煞自身技法的特性是非常可惜的事。

3.印刷底材的運用-

印刷材質的使用上,一般而言,會選擇市面上最好的紙張,但有時最好的未必是適當的,市面上進口昂貴的版畫用紙,是否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呈現在地文化質感,可能有再斟酌的必要。許多時候紙張難以正確地表達這些細膩的情感,雖然貴氣的紙材有較好的品質與耐久性,但卻非創作時的首要選擇,更應思考印刷底材所能呈現的時代特徵,透過適當選擇反應時代精神,也是選擇底材不可忽視的重要概念。所以,這些市售紙材可因創作者的需要不同,透過處理以便達到想要表現的效果。有時,身邊不起眼的紙張雖粗糙低廉,可能更適合或更能直接反映作者藝術表現的需要。或者會因創作內容需要而自製適合的紙材,透過改變紙張的特性,重新賦予紙材新的特質,思考紙材和創作的關係、適當表達自己的想法十分重要,亦可考慮以金屬、木材、壓克力、玻璃、泥土、身體等不同材質做為印刷底材。版畫家對印刷底材的使用思維越縝密,其所顯現的作品感動力越強。多數人在創作時材質的使用並非依據內容需要做選擇,材質的選擇是以方便取得、保存久遠的需要作考量,或受別人作品所呈現材質美感的影響,因為喜歡而去使用相同的媒材,自己並未意識到別人是因表達自身某些特殊情感或想法需要來決定材質,如此才能完整呈現創作概念並將材質的特色完全呈現而感動人心。我們常未細慮時空背景之不同,直接擷取模仿此材質的裝飾性美感,誤以為是出於自我真實情感的選擇,其實並未深慮創作意涵與材質是否契合。因此,所選材質通常無法準確表達創作內涵,作品固然不能否定,但總覺畫面缺乏那麼一點動人的力量,不耐久看。是故,選擇準確的媒材是創作極重要的部分,其中的原則一點都馬虎不得。

四、模仿其他美術類型的附庸個性:

早期版畫肩負著對政治、宗教、文化、教育、流行品味等流通宣傳的使命,是宗教、文學等書籍上插圖的工具。版畫家以模仿大師的素描、水墨、油畫等繪畫質感為榮耀,一方面能提昇書籍的價值,一方面又能將畫家之聲名與畫作一起廣佈流傳,達到政治、宗教、商業流通與傳播目的;以教化鞏固人心,或刺激人們購買慾以促進商品之銷售。模仿繪畫創作在版畫界是自然的現象,此一習氣,卻不自覺影響後來創作者的思維理路。在版畫作品中,常見到以凹、凸、平、孔的版畫類型去模擬鉛筆、水彩等繪畫特性,忽略版畫的自身特質,失去媒材使用的絕對性,使作品在視覺強度上,反不如直接以鉛筆和水彩創作直接呈現自我熱情與力度來的真切,如果創作能以鉛筆或水墨表達完整,為什麼又要大費周章運用程序繁複的版畫來製作,難道只因能大量印製相同的作品?如此版畫就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只是這些繪畫作品之擬仿物,或許作者雖非刻意模仿此類作品,但因長久傳統與視覺習性使然,使作者不自覺的作此思考,以致許多版畫作品似乎還停留在以模仿各種媒材為樂的層面。因為附庸個性及模仿性過強,使許多版畫的形式樣貌均有類似文學的插畫風格,落入假性超現實風格中循環,或處在個人的裝飾趣味及形式化現代主義的彌留狀態中一再複製,作品呈現時,其創作力均遠不如純以藝術創作為依據的作品,嚴重缺乏新時代思想的提味與實驗精神,痛失版畫的獨特與不可取代性,無法建立版畫的思想高度與文化品味,減損版畫藝術的價值。

五、技術的迷障:

版畫家因長時間投入技術研究,會因技藝越趨純熟而僵化了思想,習慣的養成也會助長形式之慣性,過於耍弄高超技術容易忘卻創作的本質,技藝的純熟易於形成潛在之優越感,把技術拱為無上權威,善於耍弄技巧的優越容易喪失創造的敏感,導致作品趨向形式化。許多版畫愛好者判斷作品之優劣,常以技術的精良與否為依據,習慣性的在面對創作時考慮技術的問題多於內容思惟,或做一些與創作無關的思考,如這樣是否符合版畫定義之考量?或他人是否能接受此類風格等問題,而非考慮與內容貼近與較深入的創作問題,如此所呈現的作品當然就越發不純粹,藝術的表現相對也就越薄弱。

例如,當你進入圓山晴巳或小林敬之的展出會場,欣賞如此細膩寫實的版畫作品時,你首先會想到的問題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看到他們的作品時,會先看到技術的高超而讚嘆之。哇!他們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地步,然後會相互討論,此作品是運用何種技巧以完成如此令人驚奇的效果,而在技術上如何達到如此完美的程度,似乎少有人針對其創作思想與版畫語言的關連性做更深刻的研究,似乎停留在技術層面,這是長久浸淫在版畫技術修練下容易產生的思維反應,忘了創作最根本問題。版畫工作者對技術的研究本是理所當然,但把技術問題提昇到首要目標,似乎非常容易迷失於技術的煙霧裡難以見到真實。版畫家少有立於美術史的視野來看技術,視其內容深度,是否隱藏作者特殊之意涵,能否藉由技術、媒材、構圖等的適切安排,將版畫創作發揮得淋漓盡致;許多版畫工作者竟把創作思考置於技術之後,只立足於版畫史的技術層面來看問題,所欣賞的不過是因技術高超所產生的裝飾美感,故缺乏從情感氣韻所散發之真實感人的力量。這宣告了一個創作者的思維脈絡,如此的習氣將影響往後創作思維之錯置,忽略創作思考的重要性。這裡並非否定技術的重要性,而在說明技術固然重要,但比重一旦超過了對於創作本質的思考,會產生技術上的習慣性依賴,因而忽略更重要的部分,將對創作者產生許多障礙。圓山晴巳與小林敬之的作品有其內容與技術的完整契合度,作品能以技術呈現內容的需要。但就創作而言,此一寫實細膩的技術並非全然適合我們,應思考個人風格與技巧之必然性。就版畫家而言,應將技巧、內涵與版畫特質三者緊密結合,方能完全展現版畫的特殊魅力,這種作品無論在任何場域或他類作品中,也絕不難窺見版畫獨有的特異風貌散發光芒。

六、當代性、實驗性不足:

康丁斯基說:「藝術是時代的產物。」但多數的版畫家一直活在舊有的形式中,一般而言多數還停留在形式化現代主義的彌留狀態中進行複製,較少見到版畫家從歷史的高度,去體驗思考迅速蔓延、無限擴張的城市浪潮所帶給人的衝擊與影響。21世紀的生活型態不斷劇烈變動,電腦蜂擁介入人的生活,急速改變人類生活模式與視覺經驗,媒體帶來大量的視覺影像正逐漸改變人們內在的心理需求,網路虛擬的數位叢林法則更趨向冷酷與冒險,雖然帶來便利及刺激,引發新的思潮及觀點,卻也導致人性的質變和各種怪誕行為。

雖然這些思潮未必正確,卻也反應時代的文化現象。這些風潮似乎少在台灣版畫界引起漣漪與強烈迴響,更遑論反省,這是藝術界少見的反應,而版畫界仍杵在形式化現代主義的彌留狀態中停留…當代思潮的介入一直未成為版畫創作的重要課題,確實也影響版畫在台的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代性的涉入並非只是單純使用當代特徵的圖像符號,或只運用進步的電腦設備做為創作輔具就表示融入當代熔爐中,這種手法不過是粗糙運用假性的當代特徵,如此對版畫藝術而言顯然不夠深入。創作工具的使用並不分傳統與現代,重要的是作品內在精神之意趣,能否掌握當代氛圍所形成的內在精神,作品形式應與之前世代有所區隔,並能清晰呈現新的時代面貌。綜觀現今的版畫,前瞻性不足造成版畫影響力遽減,時代的標記一直未烙印在這一世代的版畫作品中,無法反應當代精神於作品顯現世代特性,似乎與當代思維嚴重脫節,因此很難引起其他畫家的共鳴。勇於嘗試、挑戰本是創作的基本條件,然而,技術養成與風格確定的過程,逐然使挑戰的勇氣趨漸磨損。許多版畫家初期對嘗試新的挑戰與實驗花費不少精神與氣力,卻在風格逐漸成形後變得越趨保守,失去實驗與好奇的精神,重複已經形成的風格形式做無限的自體繁衍,不斷的複製過去,在重複風格裡失去最初研究的精神,終於淪為拷貝自己形式的遊戲之作,對生命的體驗不再推陳與悸動。

目前台灣的版畫創作主體,還是以”十青版畫”之輩的版畫家為主,新生代的版畫家似乎人數過稀,這也可從國內的許多版畫競賽中看出端倪,似乎得獎者不少都是老面孔,缺乏新生代力量投入相關創作,使整體版畫創作力銳減。許多版畫家侷限在自己的形式風格中,作品傾向形式複製缺乏創造韻味與力度,自然所獲評價不高,導致不經意對版畫產生了歧視,甚至在美術圈裏,版畫淪為邊陲中的邊陲的不受重視,往往得不到他類畫家的青睞與尊重,更遑論親身去參與版畫的製作。

在這多元善變的世代,應以何種模式介入當下的時代氛圍,使版畫走出目前狹隘的框架,進入當代文化場域並切入時代的藝術思維,融入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展現當代版畫特殊的魅力與藝術價值,這些問題是值得身為版畫家的我們所應綿密深省的。

七、電腦科技的運用: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材質與新的技術來註解。處在今日科技昌明的年代,所有事物皆受科技工業影響而有重大改變,視覺造形藝術,無論在精神思想或技術演變,深受科技觀念所影響。版畫藝術,本來就是印刷與藝術相合的產物,印刷術是科學重要發明,肩負文明思想散播與傳承,是一地文化、科技進步的重要指標。印刷產業越進步,其科技、文化也相對越趨發達,版畫是印刷工業的家族成員,當然與科技有相當密切的關連。而當下最熱門的科技產物即是電腦,電腦的誕生改變了所有產業的運作模式,當然也影響視覺藝術在媒材使用上有了巨大變化。電腦逐漸成為版畫創作之工具,這是很自然正常的發展,版畫家其實不需排斥電腦介入版畫,應從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創作與電腦的關係,才能有更精確的評斷。慢慢地,當人都習慣接受電腦支配與過著數位影像的生活,電腦已然成為生活不可缺乏的部份,選擇電腦為表現方式是正常而自然的,回到創作觀點來看電腦材質的使用,才會有更深刻的認知。

許多習慣手工質感、講求人性特質的版畫人,總認為電腦的作品不具深刻的情感特質,作品的冷感像冰凍豬肉似的不帶一絲血氣。但此世代與自然的關係產生相當遠的疏離,與自然在關係上並不如上個世紀的人們來的親近和敏感,與自然產生契合共鳴並非此世代所瞭解和追求的,而冷漠不正呈現當代社會的普遍特質嗎?人生活在複製虛擬的數位環境中,如果要呈現此世代的精神徵候,那使用電腦為創作媒材不也是理所當然。問題並不在電腦是否適合成為版畫創作的媒介,或電腦輸出是否能定義為版畫作品,問題並非出現在工具及技術,而在電腦所展現的創作內容是否呈現藝術上的強度與高度?能否傳達出不同以往的視覺經驗及無限的可能?能否為版畫藝術注入一劑強心針?

目前數位作品真正給人詬病的問題,出於多數以電腦創作的藝術工作者,並沒有以電腦做出該媒材的藝術水準,更多是使用電腦做出根本不需電腦即能完成的作品,未能將電腦的特質做最大效果的呈現,使得多數的電腦作品水準低落。不只是技術上不精純,在內容上更是匱乏,這才是目前數位作品問題的根源所在。因而,有許多電腦作品所呈現的視覺強度,還不如廣告設計的作品來的令人驚豔!使此類作品常給人粗糙拙劣之印象,致使數位作品之水準難以提升,令人對電腦運用產生很大的疑惑,以為電腦無法做出優秀的作品,進而否定電腦之於藝術的使用。版畫家如能放開心胸接納電腦,在自己創作的需要上使用電腦作輔助,定能對創作有相當助力,也能為創作著提供了一個另類的創作方向。

八、版畫藝術價值的自我貶抑:

現今的版畫型態早已從版畫工藝轉化為創作型版畫,版畫家不該緊抓工藝性格不放,導致自我價值貶抑之傾向。版畫具有複製的特性,通常一件版畫作品能輕鬆的複製出數、十、百件作品,也因如此,長久以來就直覺認為複製本身是印刷工藝的特質,亦為較廉價與較不具藝術價值的作品,這是積習已深所造成的刻板印象。傳統版畫的複數性是工藝與商品的結合,所以有此想法本為正常。今日的版畫創作早已脫離傳統的工藝特質,如果純粹就藝術行為的觀點來看,是否還是理當如此呢?複製的作品裏有真本摹本之分嗎?那一件為真品?又那一件為摹品?如果都是真品,那是全部合起來算一件作品,還是只有一件真品,而其他只是複製模仿同一件作品?如班傑明在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品中所言,藝術品的獨一性不見了,真品與摹品的區分不再清楚,本真性的判別標準也就不再適用。許多事約定成俗而成僵化形式,禁不起思維邏輯的辯論。如果版畫藝術真是藝術創作的一員,同樣是創作,為什麼價格就遠不及他類藝術品,只因數量上的多寡,固然這是商業機制下所產生的現象,無形中思想的默化而使人對版畫產生偏見。當然藝術不能以金錢衡量,但許多價值判斷卻與金錢脫離不了關係,因價值多寡而產生高低之分,如果不從根本重新演繹,將無法扭轉錯誤之印象。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版印作品其價值等同於其他創作,在藝術的認知上,就不該有複製版畫必須低於單件繪畫作品的迷思,難道印製多數就會減損其藝術的價值嗎?版畫會因數量而改變其藝術本質嗎?這是否意味著複數作品不如單一作品,為何對於等值的作品會因複製而產生質變,難道藝術成分被稀釋、變薄弱,必需降價以對?

亦或是版畫家在無形中將自己定位在工匠的位階,認為版畫的印製過程只有一件真品而已,其他不過是複製模仿同件作品的工藝摹品。假使一件版畫作品預計印製50張,版畫家在第一張作品完成時,即是所謂的藝術真品,而後面49張作品都只是後續工作完成的複製摹本,當然就是複製品與商品而已,只是在複製重複第一張作品,後面的動作與其他版畫師所複製的工作並無不同,當然其工藝性格就重於藝術特質。如果以早期重視藝術家手工的藝術觀念來看版畫,或許可以此觀點來陳述。但如果以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來論述似乎又有不妥。以班傑明的論點而言,這個世代真本與摹本的區分早已不見,重新論述版畫複數同價性價值就變得重要與迫切。

創作者本身,如果不自覺地將版畫限定在工藝範疇,豈不自我貶低版畫價值?如果以創作本質思惟這個版畫現象,而不以市場買賣來考量,就會在創作上產生嚴重問題、瑕疵和扭曲偏見,故版畫家在無形中的自我矮化,將版畫淪為工藝的價值,都將造成人們的輕視和漠視版畫,進而對版畫有所貶抑,與他類美術形成高低之分。

九、版畫理論的缺乏:

近幾年台灣美術蓬勃發展,在公私立的機關策劃許多國際交流展,帶動國內當代藝術的發展,培養一批新時代的藝術家從事新藝術的活動。故有不少評論家專文介紹評議台灣當代藝術,為台灣當代藝術建立新的藝術論述,帶動藝術發展與新的美學意念。在這股熱烈的氣氛下,台灣版畫界卻極度冷漠,只圍繞於自身的視域,缺乏參與的熱情與視野,失去創作的著力點,當然也無力為當代版畫提出新的論述,遑論為台灣版畫建立一套完整的創作理論。這幾年僅見零星幾本介紹台灣版畫藝術或教授製作版畫的工具書,報章雜誌僅見到幾篇探討台灣版畫歷史的文章與評論,似乎少有專文論述版畫,或出現版畫如何介入當代藝術相關的評論文章。國內雖有不少從事藝術評論工作者,但卻少有針對版畫理論作詳盡介紹,或許因為版畫在台灣本來就處劣勢,根本引不起別人的興趣而為版畫做深度的批評與研討。台灣的版畫藝術面臨今日的窘態,版畫家非自我嚴厲的批判自省不可,非得從一個較大較高的文化視野、思想深度來看個人與版畫的關係,應該試著重新審視自己創作的論述脈絡與時代性,恢復實驗和冒險的個性,從中理出一條版畫新的方向,才有可能吸引學者對版畫的興趣,重啟版畫評論之風,輔助版畫藝術的發展,使版畫在呈現上有足夠的論述來支持。

結語

近幾年無論是國內外的重要當代藝術大展(不是特定的版畫展覽),似乎很難見到版畫的身影,固然部分原因是因偏見所致,但也能反映版畫創作力的不足。現階段台灣版畫,迫切需要以「創作型版畫」為創作主體,回歸藝術創作的脈絡,應在藝術思維上觀照擴充精神及文化內涵,具備充分的人文素養,強化創作者自身繪畫語言和時代精神,並在技法、工具、材料上進行探索,在創新上更具包容,在創作沈澱下形成自我的藝術語彙,如此才能提升版畫圈整體的藝術品質。唯有真正創作活力在版畫圈蔓延開來才能使版畫成為藝術重要表現媒材,改變他人對版畫之偏見。

近年筆者因參與版畫的製作、展出,僥倖的在幾個版畫比賽受到青睞,並從許多國際和國內版畫展中得以接觸許多版畫家、也欣賞不少版畫藝術展現,這當中感受到其他美術家與收藏家對於版畫的態度,瞧出不少端倪,亦發現許多潛在問題,讓我感觸良多而提出自己的心得。或許我不是一個純正版畫家出身的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上所受到版畫的包袱較少,所以才會提出一些在版畫界不是問題的問題,期望這些論點能引起各位先進對版畫有新的論述,一起為版畫的未來做出貢獻。

參考書目

廖修平版畫師傅 黃小燕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 1999.9.13

版畫藝術 廖修平著雄獅圖書公司 台北市1974.5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華特 班雅明著 許綺玲譯 台灣攝影工作室 台北市 1999.1

版畫創作藝術 張家瑀著 國立台灣教育藝術館 台北市 2001.4

2000國際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台灣教育藝術館 台北市 2001.4

中國版畫史 王伯敏著 錦德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台北市1986.9.15

阿雷欽斯基版畫回顧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1992.8

莉莉亞基金會版畫收藏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1993.12

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 張正仁著 遠流出版社 台北市 2001.

參考期刊

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 (陳樹升) 國立台灣美術館談藝錄 13

《藝術世界你和我──博物館走向21世紀講座專輯》

人民網 -書畫 -學術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磨合让我读懂很多生活的语言,风虽改变了方向,却没有改变我的行程-----

来源网址:_感谢独茂兰石授权转载,再转请保留本信息。


剪纸
刺绣
年画
拓印
面艺
泥塑
脸谱
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