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

   来源:制作集    阅读: 2.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的情人节

每年的二月十四日这个日子中译为「情人节」,是个西方的节日,叫圣华伦泰节(St. Valentine’s Day)。此时男女会互换礼品,以表爱意。关于此节日的起源,说法大致是这样的:在西元第三世纪时,当时的罗马皇帝宣布所有与婚姻有关的承诺应该废弃,使更多的男人可以走上战场,了无牵挂。可是有个名叫华伦泰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宣示,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婚礼。当事情被告发后,华伦泰神父在这天被绞死。为了纪念这个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牺牲的神父,这天就被称为圣华伦泰节。随后有些西方的名人雅士或王公贵族,就在这一天送些定情物给相恋的爱人,以述衷情。

在美国,对女友或妻子,男性自然是送玫瑰花和去餐厅约会。但是也逐渐演变为在社交场合的公开打招呼。男性在这一天可以向他认识的各种年龄阶层认识的女性说「Happy St. Valentine』s Day ! 」,而不会遭到麻烦,因为这时已经没有男女间那种恋情的含义了。唯一例外是在这一天,男性也可以向自己暗恋的女性偷偷送上一张卡片,女性在接到卡片后往往会偷偷向四周认识的男性讯问是否是其所送的。这时,就要看被问到的该男性有没有勇气趁机表白。由于都是在暗中进行的,即使那女性不感兴趣,暗恋者也不会遭到耻笑。当然有些女性也会在第二天在同伴间,炫耀自己有多少暗恋者,名字自然是不会公布,来保护隐私。

这个节日传到东方后,渐渐变质了,主要是因为商人认为商机无限,使得情人节变成考验男女之间感情的试金石,这些商业化现象令情人之间,变成以金钱来衡量爱情,消费为主导的商业化节日,反而失去了纪念华伦泰神父,或是男女恋人那种含蓄的表达心意的原意。现在一些有识之士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说起来,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是牛郎织女缠绵的故事,让这个日子变为乞巧、许愿的节日。牛郎织女经过一年的别离,换得一夕的相见。悲欢离合之际,也就是在喜鹊搭的虹桥上,互述衷情,虽然浪漫,却恨苦短。近年许多国人和亚裔年轻人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七夕传统并无关係,只是凸显重视传统文化的心愿。

另一个传统的节日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西方的情人节。元宵节又称灯节,有灯会、灯联、灯谜。既然是古时的情人节,那么不消说,情与灯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在众多的元宵爱情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两大桩喜事。

在古代,元宵节是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子们,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房,五步不离家门。只有到了元宵节这天,趁过节时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赏花玩灯正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未婚的男女藉着赏花灯、对灯联或是猜灯谜,可以结识一些异性,顺便为自己物色中意的对象,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徵着寻觅对象的节日。在古诗词中,有描写元宵节女子出游的诗句,以清朝董舜民的《元夜踏灯》最为传神:「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宋代欧阳修在一首《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也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在台湾,也有个传统习俗:「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未来婚姻能美满的女子,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

总的说来,元宵节作为情人节更会适合传统的中国人,用羞涩矜持的眉目传情,像心仪的人递送着爱的信息;而瓦伦泰节作为情人节可说是适合新潮的中国人,以红艳如火的玫瑰,见证着澎湃汹涌的激情;七夕的情人节则比较适合保家卫国的军人和寒窑苦受的军嫂,借别离的不捨加深浓郁的相思,就像那牛郎织女,一年苦相思,一夕值千金。其实,不管是东方的诗帕有意还是西方的花卉传情,不过是爱的媒介。当佳节到来时,一对对热恋的情侣,相约黄昏后,至于是手提一盏花灯流连,互赠诗帕定情;还是手捧一束玫瑰赴约,单膝跪地求爱,就只有见仁见智了。


,

老照片
老行当
老物件
老习俗
童年记忆